close

我一直期望透過自然而然的方式教養小孩,透過環境所營造的氛圍讓他自然學習,不勉強、不制式、潛移默化。看似沒有任何原則,但其實透過彼此自然互動的過程教養小孩。

唯一的原則是,滿足小寶的需求,不禁止、不壓抑他的需求,引導他所有需求往正確的方向發展,並時時讓他充滿安全感。只要原則稍有不同,小孩很容易知道他可以有空間出來,因此所有行為互動,我必須相當堅持原則!態度溫和卻相當堅持。

在生活起居上,小寶每天大約固定九點睡覺、七點起床。

每天一早起床刷牙洗臉時,我會讓他坐在餐搖椅上,在浴室門口看我刷牙洗臉,看他一臉很好奇的模樣,我會說:「媽媽在刷牙、洗臉,以後小寶大一點也可以刷牙洗臉喔!」就感覺到他相當期待快點長大可以刷牙洗臉的微笑...

從小餵他吃飯,只要一有飯粒沾到他的嘴旁,我一定馬上幫他擦乾淨、一有飯粒掉出來,一定馬上撿拾。現在的他,只要嘴邊有飯菜,他一定要弄乾淨,一有飯菜掉出來,他一定嗚嗚叫著要撿起來。真的好好笑。

關於洗澡,我同樣透過自然引導的方式,讓小孩習慣、喜歡洗澡,現在每天時間一到,他就拉著我要洗澡,我大概就曉得他想睡覺了。

(請看洗澡篇:http://hellafree.pixnet.net/blog/post/40341628

記得小寶還不到一歲的小嬰兒時,也不知道聽不聽得懂,出門只要有任何人幫忙,例如抬推車上下之類的協助,我會跟小寶寶說,要跟叔叔/阿姨說謝謝喔!而且幾乎每次都不斷重複同樣的行為,小寶在日後只要看到有人幫忙,就會看我一眼,然後說「謝謝...」,當他第一次這麼做的時候,我著實嚇了一跳....因為我忽然深深體會到,每個人都在談的身教重於言教。

小孩喜歡全家上上下下、摸東摸西,我聽了些建議,瞭解到小嬰兒初期是透過指尖觸摸物品後,指尖神經傳遞物品的感覺到腦部神經來認識這個世界。因此,我滿足他的需求,讓他觸摸家中所有物品,從不禁止,翻天倒地的讓他摸、讓他認識這世界。

但我會從旁注意是否危險,並從不對小寶大聲說「不行」、不對他大呼小叫、緊張禁止。我會不斷跟他說話,說明、解釋物品的作用、遇到危險物品,例如剪刀、指甲剪,也不馬上搶過來或說不行,我會拿著剪刀剪紙張,跟他解釋剪刀的作用與危險性。透過這樣的互動過程,他瞭解到某些物品的危險性,會拍拍胸口,意思就是怕怕。

第一次看書,小孩喜歡撕紙。在他第一次撕紙的那一刻,我張大嘴巴嚇了一跳,然後跟他解釋:「你這樣撕紙,紙會痛痛,你要不要跟他呼呼、秀秀」。我順帶連動作一起做給他看,並且引導他秀秀那被撕破的紙張。從此以後,他不撕紙了。這一點,也讓我很驚訝。原來,父母對小孩的互動引導過程會影響他未來所有行為。

後來,只要小寶做了任何第一次破壞某樣東西的動作,我會說,「啊,XXX會痛痛,你要秀秀、跟它說對不起。」他就會用手秀秀這個他破壞過的物品,例如有次他生氣的打地板,我說地板會痛痛喔,快點跟他秀秀。然後我發覺,他從此不會再做第二次同樣的動作。

直到現在,小寶幾乎不太對任何物品有破壞或者傷害的動作。並且引發了他相當體貼、溫暖的情緒。大約一歲四個月的時候,阿嬤跟我抱著他搭電梯、又拿垃圾、又推推車,我說了一句:「媽媽手酸酸抱不動了。」他要斜過去讓阿嬤抱抱,阿嬤說了一句:「阿嬤拿垃圾,沒辦法抱你ㄟ」,他就斜過去躺進推車裡。讓我跟阿嬤看到覺得很有趣。

我喜歡跟小寶散步,其實是我很輕鬆的時刻。每天早上、或傍晚,我會帶著他出去散步一個多小時,這時間的他特別的開心。這個年記的小孩,很喜歡出門散步、走走看看,走一步要站個四五分鐘那樣久,對大自然充滿喜悅,風吹過他會嚇一跳、看到地上的落葉他會呀呀叫的要撿起來、會頭斜一邊的看著蝴蝶飛、聽著鴿子咕咕叫時會轉過頭來一直笑、看著工人割草時會專注不動注視著農人的一舉一動,所有世界大大小小的變化都會引起他的好奇。

不過有時候沒有耐性,還是會催他一下。這之中,我跟小孩學到很多。小孩對這世界那樣細微的變化,都相當好奇,但我們卻失去了對這世界的好奇心了,這世界對小孩是那樣的有趣啊!

每天晚上睡覺前,在他說完故事後,我會抱抱他、親親他,告訴他,每個人都好愛他,讓他充滿安全感並喜悅的睡著。

我會讓他看得夠、聽個夠、摸個夠,滿足他的五體需求,不壓抑他的需求,不對他的需求說「不行」、不對他大呼小叫,不壓抑他的好奇,任由他的好奇心自由發展。真的不正確的行為或物品,透過引導式的解說讓他瞭解或形成同情心。然後每天都告訴他:每個人都好愛他。讓他充滿安全感與喜悅感。

一直以來,小寶就是個很少大哭大吵大鬧、不情緒化、很愛笑的小孩,並且很快的認識這個世界。

希望我們與他這樣自然的互動,可以繼續持續下去不間斷直到他長大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lla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